沈白高铁建设者的“安全答卷” |
||||
|
||||
六月的骄阳炙烤着辽沈大地,沈白高铁抚顺站交通枢纽工程二标段项目现场却涌动着别样的热潮。第三联箱梁浇筑作业有序推进,汽车客运站与旅游服务中心主体施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,高山路新建道路工程正按节点攻坚。而在推进世俱杯的同时,安全管理也在不断深化,当安全帽与红袖章在阳光下交相辉映,安全防线正随着工程进度一同生长。 镜头里的安全员 “滴滴!”6月5日早上8点,项目部安全总监刘广中工作群弹出新消息提示。点开一看,张师傅在安全微信群里上传了现场照片——汽车客运站作业面有处坑洞未张挂防坠网,配图文字清晰标注着 “东侧坑洞防护缺失”。15分钟后,现场便已覆盖上醒目的防护网。 “以前发现问题得层层上报,现在手机一拍就能@责任人,效率翻了好几倍!”刘广中翻看着群消息记录感慨道。这套“隐患随手拍”机制让智能手机变身移动监督哨,自6月安全生产月启动以来,项目部累计收到项目员工上传的19条隐患线索。从钢筋堆场材料堆放歪斜到配电箱线路裸露,每条问题都循着“拍照——派单——整改——反馈”的闭环流程快速解决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食堂大厨高师傅的“跨界监督”。那天他经过工地入口时,用手机拍下了高山路的一处围堵检查井的水马倾倒隐患,还在照片备注里仔细写道:“早晚风大,水马可能被风吹倒。”这位总系着白围裙的师傅,用对待灶台的细心守护着工地安全防线。 桥梁班组兼职安全员李作军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“隐患猎手”。一次,他在巡查旅游服务中心屋顶施工时,发现塔吊钢丝绳存在断丝现象,当即叫停作业。“多看一眼,多说一句,可能就避免一起事故。”这位有着14年工龄的老师傅朴实地说。 “红袖章”在行动 班组作业人员老龚低头绑着钢筋,额角的汗顺着脸颊滑进衣领。他总觉得“老经验”比啥都靠谱,比如这安全帽,天热时偷偷松开帽带“透透气”,在他看来算不上啥大事。“老龚,帽带咋松了?”身后传来年轻却严肃的声音。回头一看,是项目青年员工小张,胳膊上那方“安全监督”红袖章在阳光下红得刺眼。老龚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,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,笑着搭话想要糊弄过去:“哎呦,这天气实在太热了,帽带勒得脑袋难受,我就稍微松了松。”小张指着旁边的安全警示牌:“龚师傅,安全帽可不是摆设啊,上周警示教育会上那个案例,不就是因为帽带没系牢,工人摔下来时帽子飞了……”话没说完,老龚脸腾地红了,赶紧把帽带系紧,还特意拉了拉,确保系得牢固:“这红袖章管得严,是真把大伙儿的安危放在心上了。” 从那以后,日复一日的日常巡查中,老龚就像换了个人,时刻牢记安全规范,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要求使用,无论是安全帽、安全带,还是防护手套,他都不敢有丝毫懈怠。每一次进入施工现场,他都会仔细检查自己的防护装备,确保万无一失。 这抹流动的 “红袖章”,就像一面镜子。而更珍贵的,是像老龚这样的转变,当“要我安全”变成“我要安全”,这抹红色便成了刻在每个人心里的安全印记。 清凉暖人心 六月的午后,日头正烈,空气里飘着热浪,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。第三联箱梁作业面旁,工友师傅们正忙碌地倒运模板材料。 项目分管领导张云飞带着“送清凉”小分队深入施工现场,带来清甜多汁的西瓜、解渴的饮品和防暑药品等物资,宛如一阵及时雨,给酷热中的工友们带来丝丝凉意。张云飞一边将物资递到工友们手中,一边亲切地叮嘱:“现在气温较高,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,严格落实高温作业安全措施,确保自身安全。” 桥梁管理人员老丁抹了把脸上的汗,盐粒子在掌心沙沙作响。他眯眼望向张云飞,眼神中满是感谢。张云飞也注意到了他,看着他拖着疲惫的身体,冒着大汗,毫不犹豫地把第一个西瓜递给了他。老丁下意识接住西瓜,作为第一个领到西瓜的人,他满脸笑容地说:“感谢项目部的关怀,有了这些保障,干活更安心了。”周围的工友们也纷纷露出欣慰的笑容,在这炎炎夏日里,这份清凉与关怀如同甘霖,滋润着每一位工友的心田。 “送清凉”活动不仅给工友们带来了身体上的凉爽,更传递了项目部对一线工人的关爱与重视,让大家在高温下感受到了浓浓温情。而安全,始终是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,这份关爱也如同安全意识的种子,在工友们心中生根发芽。 在安全月末次会议上,项目经理位吉春总结道:“从隐患随手拍的积极响应,到红袖章监督下作业规范的显著改善,再到送清凉活动中对安全的着重强调,全体人员安全意识明显提升。但安全绝非阶段性工作,而是深植心底的信念。如今,安全月虽已落幕,但隐患随手拍机制、红袖章巡查体系以及关怀式管理模式,都要作为长效举措固定下来,持续发挥作用。” 从清晨安全帽的醒目反光,到傍晚红袖章的坚守身影;从隐患排查整改的迅速行动,到高温关怀中的细致入微,沈白高铁抚顺站交通枢纽工程二标段的建设者们,正以持之以恒的努力,把“安全生产月”工作成效,转化为全年安全管理的强劲动力。在项目施工一线,安全防线正不断加固、持续延伸 。 |
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