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海外故事】跨越山海去成长 |
|||||
|
|||||
2019年,在公司经历了一年多的学习工作后,我乘坐飞机一路向西,从渤海之滨的中国天津来到维斯瓦河畔的欧洲波兰。八千公里,当飞机着陆时,陌生的国度带给我些许迷茫:这里的工程履约与国内一样吗?我可以做好吗? 经纬线上的成长手记 初到欧洲经理部的那些日子,投标文件上的波兰语字母像一群陌生的飞鸟,在纸页上投下难以辨识的阴影。我每日伏案,将合同条款拆解成可以咀嚼的段落。保函资料里那些严谨的法律措辞,渐渐浮现出市场规则的骨骼。七月的波兰首都华沙老城飘着琥珀色的阳光,而我的笔记本里也正积累着如琥珀般珍贵的知识财富——那些关于银行保函的注意事项、技术规范的隐藏要求,都在为未来铺设看不见的轨道。 当秋风开始清扫维斯瓦河岸的落叶时,我已站在海乌姆-卢布林400KV输变电项目的工地上。这里的土地记得哥白尼仰望过的星空,而今我们要在苍穹之下编织新的电网。 EPC“交钥匙”工程加上独特的属地化管理,仿佛一本厚重的典籍,每个章节都暗藏考验。波兰分包商对合同细节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,当地咨询机构对施工许可的严苛也同样令人头疼。我学着用他们的逻辑思考,与我们的中波翻译们共同斟酌着词句,对合同履约尝试性提出建议和意见,也终于在一次次邮件碰壁后得到了“我们接受你们的提议”的回复。那一刻我们用着不同的语言开始欢呼,而无论是汉语、英语还是波兰语,在此时此刻它所表达的都是对这个团队一直以来所有坚持的庆祝。 疫情来袭时,工地仿佛一瞬间按下了暂停键,但项目所有的中波员工们却未曾停止工作,大家在纸页的战场上齐心协力突围。索赔报告里的每个数据都是盾牌,补充协议上的每个条款都是桥梁。那些与分包商反复推敲的会议记录,那些与供应商逐字确认的邮件往来,都在证明:真正的工程不仅架设在铁塔之间,更构筑在不同市场的理解与对话之中。 如今回望,波兰的冬夜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在当地进行合同履约管理。在研读条款时,在争取工期延长时,我也逐渐明白了规则不仅仅是铜版上的刻痕,每个数字背后都站着一位一丝不苟的工程师,每份协议里都藏着信任——这大概就是最珍贵的属地课程。所谓属地化,不过是以这片大地的语言,重新讲述这个市场的故事。 2021年春,离开波兰的那天,华沙的清晨泛起微光,我的影子也终于与这里的阳光达成和解。乘上飞机向东出发,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山海美景,在视野中缓缓消散,最终化为无形。但它的确留下了些什么,是第一次从国内到国外市场中我与自我的一次无声对话,是成长的漂泊与沉淀。 海乌姆-卢布林400KV输变电项目运行图 赤道线上的契约课 波兰的寒风跋涉万里,却在撒哈拉的烈焰前止步;唯有季风的低语,能跨越南方的海洋,轻抚科特迪瓦的海岸。 2021年秋,初抵中西非科特迪瓦阿比让市环城高速公路项目时,大西洋的海风里裹挟着法语合同特有的严谨气息。我每日对着谷歌翻译,汗珠时常模糊了手里的纸质合同,掉落在“Force Majeure(不可抗力)”这样的词汇上,洇开一片模糊的水渍,像是一种挑衅,嘲笑我无法战胜一个新的挑战。而当我终于把主合同关键条款校核完毕时,雨季的第一滴雨正好打在办公室的锌板屋顶上——这是科特迪瓦给我的第一份结业证书。 项目大干时期,办公文件堆如山,如同热带雨林的蔓藤,每天都在增加。当我第七次翻找某份监理批复时,突然想起刚毕业时国内项目的导师曾笑着问我:“文件和人是一样的,如果你跟你手里的文件都不熟,你要如何说服这些文件来帮助服务你?”我突然意识到我需要建造另一种基础设施:一个比混凝土更持久的资料室。就这样,在中法双方助理们的帮助下,那些被归档的回函慢慢开始在需要时自动现身,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。这让我想起两年前波兰雪地里学会的真理:秩序才是跨越文明的通用语言。 科特迪瓦阿波波项目的雨水来得比预期更早,这个突然到来的项目带来了不止这场雨,还有在雨水里如何建筑沟渠的难题。与同事们编制策划书的那些夜晚,键盘敲打的声响与雨后窗外的树蛙鸣叫形成奇妙的二重奏。在中国留学过的当地助理打趣说,在城市里要充会员才能找到的“听取蛙声一片”高清原声带催眠白噪音,在我们科特迪瓦可是终身免费。办公室笑成一团,紧张焦躁的氛围也被冲散了些许。 成本测算表上的数字像雨林里的溪流,需要定期疏浚才能保持畅通。第一次发现汇率差额时,4.13万美元这个数字在账单上闪烁如警示灯。我赶忙拉上翻译同事共同起草信函草稿,用三种颜色标注引用的合同条款,就像当年在华沙学会的——契约精神有时需要像彩虹那样,用不同光谱来显现它的全貌。 后来,当我走过环城高速的施工便道和阿波波的排水渠旁,沥青气息与法语账单已经能在我脑海中自然对应。两本账单安静地放在“我的电脑”,一个记录着与业主的每次计量“交锋”,一个记载着对分包商的履约结算。它们构成的坐标系,正标记着我在赤道线上成长的轨迹。这里的阳光教会我:真正的工程,永远同时修筑在土地上和文本中。 2023年,当时隔两年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,熟悉的“乡音”让我明白,新的征程即将到来,要以更认真的态度面对新的工作。但这次不同的是,行李箱里静静躺着的不只是纪念品,还有被热带季风淬炼过的目光,被不同时区的月光反复漂洗过的耐心。离群远航的少年在远行中得到了成长,于万里山海外,于陌生国度里,于旅途跋涉中,学会了包容、接纳与合作,蜕变成更坚韧的模样。 |
|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